张伯驹:终其一生 收藏求索
2018-04-16 11:49:44 作者:二咩 来源:三联生活周刊 已浏览次
在故宫武英殿正展出的“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——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”中,世人看到了饱具文人之气、充满着爱国情怀、堪称传奇的张伯驹其人,同时更饱览了他终其一生收藏求索的国宝珍品书画作品。如陆机《平复帖》、李白《上阳台帖》、展子虔《游春图》等等,都是张伯驹在乱世中为了使这些世间罕见的文物“永存吾土,世传有绪”而做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。
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,张伯驹是跨不过去的重要人物,他的鉴与藏,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在收藏《平复帖》时,张伯驹为了阻止这件作品流入西方古董商之手,用了两年多的时间,终斥以巨资从溥儒手中购得此帖,完成了心愿。

晋 陆机草隶书《平复帖》卷
关于《平复贴》,对它的解读也是经历了千百年的研究与探寻。直到1942年,启功才在见得真迹之后,对《平复贴》做出了全面的释义,读懂了1700多年来的“字谜”。这件提到了陆机的三位朋友:彦先、吴子杨和夏伯荣的信件,用“草隶书”书写而成,也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,在书法史中地位卓著。而这样一幅对照着译文也似乎无法认出来的字,要如何看到其精彩之处?这种“过渡”的字体,要以什么眼光来欣赏?
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邵彦认为,“隋唐以前是各种书体形成的阶段,在书体中有书风之别,但不是主要的;隋唐开始进入书风形成阶段,在追求风格变化的大潮流中,各种书体先后拥有过主角光环。简而言之,可以说唐代初中期是楷书形成风格的时代,是书法史的大段划分。”而为何这种风格的大规模变化会在唐代形成?邵彦从艺术史之外寻找到了线索,那就是唐代生活起居方式的变化。
“唐代除了在书法史上开启了风格史的新阶段,在社会生活史上也开启了一个新阶段,就是高足家具的时代。在亚洲东部,原来大家都是席地而坐,朝鲜人和日本人到现在还部分地保留席地而坐的古风,中国人是在古代唯一改变过起居方式的。席地而坐时期使用放在地上的几,或者放在榻上的小几,都很矮。纸绢可以铺在桌面或几面上写,但在这种高度关系下,人得弯着上身,很累,不能持久;另一个办法是可以把纸绢卷成筒,拿在手里悬空写,这种姿态开始时需要训练,但是习惯了就好了,而且轻巧省力,非常流畅。先秦到汉代的竹木简主要就是拿在手里书写的。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代,高足坐具从西亚、南亚传入中原。唐代仍然可以算过渡阶段,席地而坐方式和高足坐具并用,当然高足家具比起六朝时代更为普遍。相应地,桌子也加高了,桌面也相应地加大。“

西晋文吏俑 墓为永宁二年(公元302) 湖南省博物馆藏
这两个文吏对坐在进行校雠,即校对书,一个双手捧书案(文具盘),上置简册,另一个左手执简(或纸卷),右手执笔。两人鼻尖快要贴在一起,两人之间的几案非常矮小,毛笔则很粗大,这些都可能进行了艺术夸张,但是能看出当时地上放的几案难以供书写用,习惯性的书写方式还是左手执简或纸,右手悬空写(肘部可以抵在腰部)。
陆机书写《平复帖》时,相信也是以这个姿势写就的。从帖上高古奇劲的笔划中,似乎可以看到录陆机悬臂挥笔的身影。董其昌曾说过:“右军(王羲之)以前,元常(钟繇)以后,唯存此数行,为希代宝。” 清人顾复评价:“古意斑驳,而字奇幻不可读”,并认为草圣怀素等人都从《平复帖》中领悟到了笔法之意。

唐 李白草书《上阳台帖》卷
展览中的另一幅重要作品《上阳台帖》,“山高水长,物象千万,非有老笔,清壮可穷!十八日,上阳台书。太白。”寥寥二十余字,诗仙李白那洒脱豪迈的性情似乎跃然纸上,仿佛可以以字识人。作为李白迄今唯一存世的墨迹,虽然尚有一些不同看法,但从宋代至今,流传有序的题跋都显示出这件作品的罕见与珍贵。
而这种“题跋”,其实正是从宋代开始的。《上阳台帖》上,题签“唐李太白上阳台”几个瘦金体大字甚至比字帖本身还明显,显示着宋徽宗赵佶曾经鉴赏、收藏过。邵彦打趣道:“画家在画上署名,这个风气是从宋代开始的。起初画家不太好意思,后来慢慢就好意思了,字越写越大,又越写越长,除了署名还有一段话,画家的艺术随笔、获奖感言之类的,这叫自题。中国古代的大人物、文人学士享有这样的出口,他去游山玩水,想刻到此一游了,就有人笔墨侍候,写完了刻到山崖上。借了人家的画卷看了,也可以写到此一游。最早就是签个名,后来这观款也越来越长,年月日时间地点,一起看的有哪些人,都记下来。后来又发展成题跋,这件作品的流传经过,画家的情况,画面上画了些什么,艺术水平如果,这些内容都往上写,有的是之前读书读到的,有的是对着原作观看的感受,有的看画的那天大家聊天听来的八卦,什么都可以写。这些就叫题跋。题跋的风气是兴起于宋代,元明清三朝越来越盛。早期的作品后面有题跋也就是从宋代开始,后面元明清人都写。”

隋 展子虔(传)《游春图》卷
《游春图》上也可以看到许多题跋,甚至覆盖了画面的留白处。这样的文字虽然破坏了些许画面本身的美感,但这种书写也不失为另一种记录。邵彦常常提到“书画同笔”的概念,她强调书法用笔和绘画用笔有着基因共性,又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慢慢找到审美共性。“书法用笔和绘画用笔都很丰富,它们的审美共性主要体现在中锋用笔这一点上。当然,要永远保持中锋的话,书法只能写篆书,绘画只能画铁线描或者拉直线,丰富多彩的书画,一定是以中锋为骨干,不断变化,但又在变化中不断归正,经常向中锋状态回归。”
责任编辑:小萌

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来源:中国文物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,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,转载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中国文物网”,并附上原文链接。
二、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(作品)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,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。
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:editor@wenwuchina.com
月度排行
- 1法门寺博物馆举办“最美中国人”事迹报告会...
- 2全国文化遗产家底已基本摸清 让群众零门槛...
- 3“盛世乾坤——中国古典诗文及现代名句甲骨...
- 4[新乡]潞王陵牡丹花开,游人如织
- 5石峁遗址发现距今4000年左右大型陶鹰
- 6“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终评会...
- 7故宫展出张伯驹捐赠文物 李白存世孤品草书...
- 8古瓷明珠话建窑(三)
- 9“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”亮相武...
- 10古瓷明珠话建窑(四)
新闻速递
- 156件明朝文物在莫斯科展出 展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...
- 湖北钟祥:对世界文化遗产优乐国际工程开展审计监督
- 加强司法优乐国际利用 强化文物资源司法保护
- 精心准备精准打击 惩治盗窃文物犯罪
- 十三陵思陵石烛台被盗案17人被追责 失窃文物已追回
- 西方博物馆应归还抢掠文物
- 故宫扩建地下“宝库” 文物地库面积将扩大40%
专题视点MORE
原创推荐MORE
- 北京绢人艺术展开幕:大栅栏“魅力巧娘”非遗小课堂正...
- 赵登禹学校爱心义卖:学生之文课程作品获好评
- 大栅栏街道“魅力巧娘”非遗小课堂启动仪式暨北京绢人...
- 体验中国非遗之美——美国盖顿学院访问团前往北京赵登...
- 之文教育:引领“非遗”走入课堂,发起“探究式”教育...
- 之文:始于非遗博物馆,开启教育新视野
- 之文课程,用“非遗”激发孩子心中的“天才”
- 小胡同里现乾坤 老字号间尽民俗
- 人大代表褚玉梅走基层 调研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
- 2017年度中国十大文物事件评选结果揭晓